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一战时期法鲁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一战时期法鲁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重生欧陆1918
作者:银色的橡树叶
角色:李察 / 尼古拉 / 奥斯曼 / 沙皇 / 法鲁克
简介:李察是一名普普通通二十一世纪的历史系研究生,但随着一场梦境,他穿越了,他化身为一名二十世纪初的俄国贵族青年,还是个私生子!且看历史系研究生如何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不不不,在这个世界中,德国赢得了一战。旧世界面目全非,所谓凯撒之国的时代已经到来。
经常能看到讽刺和挖苦英国的评论,说英国总是跟在美国的后面狐假虎威。其实,美国又何尝不是在利用英国的影响力呢?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好像英国是美国的跟班,但却忽视了英国对价值观的重视和推广,忽视了美国的核心盟友是哪些国家?其纽带是什么?显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这五眼联盟国家是美国盟友网的核心,而这个纽带却是英国。因为其它四个国家都是从英国分离出去的。他们对英国有一份特殊感情也是人之常情。而且,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过去的英联邦国家仍然对英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甚至原来的殖民地仍然在被英国影响着。就像美国改造日本和德国一样,英国也改成过印度等国家,时至今日,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留有英国的影子。所以说,以表面上的强弱来判断英国是不辩证的。不信的话,谁惹一下英国试一试?前段时间双面间谍案爆发后,俄罗斯遭受到的群殴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英国在表面上虽然比过去温和了许多,但英国人坚持价值观和不许人冒犯尊严的决心却又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1982年不远万里从阿根廷手中夺回马岛的那份自信足以栓释了什么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里根之所以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一是因为他使美国经济保持了高速而又稳定的增长,二是促成了东欧的巨变和苏联的解体,赢得了冷战的胜利。而里根的协助者恰恰是英国的首相撒切尔夫人。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不仅私交甚笃,其价值观也非常的接近和坚定。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的任何策略,里根都是和撒切尔夫人商量的。英国在冷战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扮演了什么样的地位呢?如果里根是司令的话,撒切尔夫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参谋长。她不仅带领英国冲锋陷阵,而且还承担了协调作用。英国不仅帮助美国协调原英联邦国家的立场,就连欧洲的立场也是撒切尔夫人出面协调的。所以说,单轮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英国不是美国的跟班虫,而是主力军、参谋长和协调员。战胜苏联的军功章里绝对有英国一半。
英国是冷战的缔造者,和主力。
如果没有英国的挑拨,也许冷战不会发生。
虽然冷战的主角是美苏。
美苏的矛盾其实早期并不大:
苏联成立后,美国福特是最早与苏联合作,并帮助其工业化的巨头;
二战中,共同反法西斯,又结成了友谊;
二战末期,双方已就战后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双方的界限;
况且,在瓦解老殖民帝国,重新构筑以美苏为首的国际新秩序,双方有共同的利益。
可见,当时美苏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正是在英国的推动下,冷战成为现实。
冷战的标志,正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
也正是英国将希腊问题转手美国,将美国拖入与苏联对抗的前沿。
由美国驻苏联大使撰写的遏制苏联的“八千字报告”,据说也是深受英国影响。
英国也一直在怂恿美国,趁二战结束不久,苏联元气尚未恢复,凭借二战的余威和原子弹,顺势将苏联推翻——直到后来苏联也研制出原子弹。
苏联也针锋相对地对英国制定了《伦敦计划》——即让携带病菌的鸽子飞入伦敦。
可见,英国不仅一手策划和推动了冷战,也一直是冷战的急先锋。
这跟英国的外交政策有关。
英俄一直是一对宿敌。
在英国称霸的主要对手中,有与西班牙的新旧霸主之争,有与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之争,有与德国的挑战者与守成者之争,
还有就是与俄国的海权与陆权之争。
双方在克里米亚、阿富汗等地爆发战争。“英日同盟”的背景,也是为了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
战后,面对苏联在欧洲大陆的一家独大,英国人无力阻挡,所以希望引入美国的力量牵制苏联。
并且,美国距离欧洲太过遥远,需要一个立足点。位于欧洲的岛国,又同属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国,自然成为理想的基地。英国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提升自己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地位。
此外,英国以为美国会像一战结束后那样,待局势稳定后就撤出欧洲,由英国填补权力空白。
所以英国才会极力挑起冷战,挑起美苏的矛盾。
但有时人算不如天算。
美国此后没有撤出欧洲,反而常驻欧洲,将欧洲牢牢地控制住。
冷战后,英国虽然也分到不少冷战红利,但总体看来,冷战最大的赢家,却是德日和中国。
德国和日本,利用冷战,作为战败国,却获得了世界市场,实现了经济腾飞。
中国,获得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后期又实现了改革开放,由一个农业国完成了工业化,并朝世界工厂迈进。
英国虽然还是世界大国,但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
谢谢邀请。英国在冷战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一般来说,从温斯顿·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迪利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冷战就已经开始了。昔日的大英帝国,在美苏两个军事强国的崛起中,也完成了自己的角色互换。
从铁幕演说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大英帝国依然顽强地占据着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但随着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尤其是埃及七月革命的成功,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大英帝国就开始退出“第一世界”的领导者的舞台。
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贯通了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最近的水道。自运河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两国所控制,1882年,英国出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签订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的驻军权。
埃及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起来以后,于1951年10月,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1954年埃及与英国签订协定,英国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由英法所控制。1956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全部移交埃及。
由于二战中英法等欧洲帝国的实力受到了很大削弱,军事行动受到掣肘,便积极策划对运河的“国际管制”。1956年8、9两个月,英法在伦敦召集了20多个国家,接连召开两次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的会议,但未形成任何协议。英法又将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的提案。
就这样,美苏等大国的崛起,世界领导权也在悄悄地移交着(这里也暗含着美国要把英法挤出苏伊士运河地区的私心)。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两国决定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由于兵源不足,又邀请了以色列,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始。
英法以三国发动的战争,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指责。就连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都看不下去了,把英法两国的侵略行为看成是殖民主义的在次体现,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加压力。美国政府甚至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和贬值,同时否决了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申请,并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同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在遭到英法两国的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从埃及撤出所有外国军队。
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苏联的出面。
此时的苏联正搅在“匈牙利事件”中难以脱身。匈牙利局势明朗后,转身面向中东,以不同的措辞照会中东战争各有关方面——
在给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致使本·古里安非常不安,紧忙向联合国表示,愿意接受一切停火建议,不附加任何条件。
给英法两国首脑的信中则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慌得英法两国忙向美国求救,要求“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
苏联警告英法以三国后,又要求美国政府联合采取决定性措施。这让美国有点左右为难,不与苏联联合,在道义上就输了一筹,而且得罪了阿拉伯国家。与苏联联合,那边是北约的小兄弟在哀求“保证北约的团结”。最终,美国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以美军进入全面戒备状态作出姿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另照会英法,表明,只有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会有“北大西洋公约的保护”,并责令英法在12个小时之内停火。
英法两国被迫在1956年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撤出全部军队。
至此,冷战中,西方国家的领导者,美国脱颖而出。英法两大帝国在这个“权力交接”中,往昔的威风扫地,被逼到了屈从于接受领导的地步。
但英国毕竟号称是“日不落帝国”,美国坐了头把交椅后,它便捡了第二把交椅坐在上面,仍是北约组织在欧洲的头号国家,说一不二。这也是戴高乐将军再次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后,退出北约的原因;萨科齐再次加入北约,也提出了在北约的领导权问题。
但是英国,不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结束以后,在北约里的角色和地位,和它在欧盟里的角色和地位差不多。在欧盟,三驾马车,并列第一;在北约就只能并列第二了。
最强旺财。英国实力衰弱自己是十分清楚的,作为前世界强国底蕴还有点,甚至还想折腾折腾,和法国在中东搞事情,被美苏联手教育,终于明白核心利益上没有人给面子,转而踏踏实实的当马仔。英国的实力一直在下降,但是有核弹,是常任理事国,属于第二梯队队长,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和美国一条心,很好的小弟
大多数德军总参谋部出身的将领都“瞧不上”隆美尔,认为隆美尔在北非的战斗根本无法同东线战场相提并论,其实战经验非常有限,对于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和纵深布防的战略知之甚少,认为隆美尔之所以升迁如此之快完全是因同希特勒亲密的关系,而不是他的军功。即便是如龙德施泰特元帅这样的德军的灵魂人物对隆美尔的评价也并不高,他说:“隆美尔是个勇士,擅长指挥一些小型战斗,但还算不上是一个卓越的高级将才。”
普遍质疑隆美尔的战略能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隆美尔在东线战场吃紧之际仍旧执意在北非不停的发起攻势行动,不断的要求更多的增援,导致德军一部分兵力的分散,当时只有东线战场才是决定德国命运的关键,当时的陆军总参谋长就曾严厉批评过隆美尔的要求重视北非的请求。之后据守突尼斯的非洲集团军群全军覆没,虽然隆美尔并没有参与实质的指挥,但是作为该集团军群的司令官无论如何人们都认为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之隆美尔和希特勒特殊的关系,当时希特勒信任的那些将军普遍都军事才能不高,只会阿谀奉承,隆美尔自然也被许多国防军将领所轻视,认为其徒有虚名,是纳粹宣传的后果。
对于隆美尔元帅的战略能力我们要给予其公正的评价,他在两大战略问题上的认识证明其在战略家的地位。一个是关于地中海的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另一个就是西线防御中装甲部队的部署问题,事实证明隆美尔的观点是正确无疑的。地中海的重要性直到轴心国在北非彻底失败后才认识到严重性,德军不得不投入许多兵力防御和意大利和法国的地中海的海岸线以防止盟军的登陆,这些兵力远比之前隆美尔要求的增援要少很多,更为严重的是正是盟军在意大利登陆的成功让盟军认识到大规模登陆行动的可能性,最终得以下定决心开辟西线战场,在此之前盟军对于严密设防的海岸进行抢滩登陆的成功性持极大的怀疑态度。另一个西线德军装甲部队到底是靠近海岸布置还是隐藏在后方的问题最终也证明了隆美尔的明智,隆美尔所预见的盟军空中因素的强大干扰成为现实,德军的装甲师根本无法及时赶到战场并投入战斗,在盟军的空中优势下德军寄予厚望的装甲师没能在最关键的一天投入战斗。
正如李德•哈特所言,隆美尔是一位军事天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战时期法鲁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战时期法鲁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